6月13日,31岁的外卖小哥彭清林从12米高的杭州钱塘江西兴大桥上一跃而下,救起一名轻生女子,此事引发全网关注,多方为他送来了包括奖金、房产等奖励。让人没想到的是,后续他的“拒奖”举动引发了争议。相关评论区,很多人都认为他应该接受全部奖励。
小哥的行为,获得了杭州公安授予的一等治安荣誉奖章,杭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他见义勇为积极分子荣誉称号,奖金30000元,外卖平台也授予了彭清林“先锋骑手”称号和5万元现金奖励。此外,他的老家湖南桑植县县长来杭州看望了他,带给他10万元政府奖励基金,张家界市某企业赠送他住房一套,在张家界的浙江商会、桑植企业家等又分别赠送其数万元奖金。
据报道,彭清林表示想把企业捐赠的钱都送给家乡的学校,让孩子们好好读书,“我不想再出现更多个人捐赠了,我真的很感谢大家的善意,但是我希望大家能把钱用到更需要的地方。”彭清林的妈妈接受采访也说:“房子和钱,我们都不收,儿子也说了这个钱都是人家企业挣来的辛苦钱,如果要捐可以把钱捐到学校去。”
(相关资料图)
人们能够从他和家人的心里话中感受到他“拒奖”的朴素愿望。他的想法非常质朴,想要的是不违背本心的快乐,顺从内心的善良,“真的不在乎物质的方面”。人们相信,他是一个心口相一的人。事实上,他救人不是为了受奖,更不是为了出名,他跳下去就是出于搭救生命的本能。而他在跳下水去救人之前的“害怕”,也真实地诠释了人性之光。
不过,反观相关评论区,很多人都认为他应该接受奖励,这与彭清林的“拒奖”形成了某种冲突。他的这种行为为何引起争议,人们在担心什么?
应该看到,彭清林“拒奖”行为建立在厚实的道义土壤之上。多年来,很多英雄人物也有类似举动,或拒收,或捐出。“救完人拿奖金,那救人的性质不就变了吗?”某种意义上,这种“拒奖”现象也几成英雄人物的标配,甚至如果不这样做,反而担心显得有些“世俗”。我们不能否认,社会上的确有一些人看不得英雄得了荣誉又拿了钱,在这些人的潜意识里,希望英雄能够在表现出高义之后,继续表现出视金钱如粪土的风骨。这种观念是一种道义强迫,客观上可能让一些做了好事的人,本来想收下奖金的也不敢收了,生怕救人的名誉被冲淡。
其间实在有着需要厘清的问题。我们从不否认,不为金钱所动的肺腑之言具有令人钦佩的力量,拒收奖金的行为也确实无损一个人的德行风范。但应该看到,接受奖励从来都不只是个体的事,接受奖励是善举的延续,因为接受了奖金,对世道人心产生了激励作用,一起道义事件才算完成。换言之,好人接受奖励,是关乎社会风气养成的大事,因而当引起高度重视。而在英雄人物对奖励有所“抵触”的时候,不妨送上一份善意的劝告。
关于此间的道理,孔子的理解和宣讲非常透彻。《吕氏春秋》中讲过两件事,一是“子贡拒金”,子贡赎回不少鲁人,却拒绝了国家奖励;二是“子路受牛”,子路曾救起一名溺水者,那人送了他一头牛以示感谢,子路收下了。两个弟子,两种表现。以世俗的角度看,似乎拒金者要高于受牛者,但在孔子眼里,刚好相反。孔子赞赏子路说,这样一来,人们定会更加勇于救落水者,却批评了子贡,领取奖励不会损害品行,但不领取,就没有人再去赎回同胞了。
简单的几句话,说出了深刻的道理。奖励善举,对于成风化人很重要,不收反而可能不利于风气形成。相关奖励不只是送给好人的,更是以国家的表彰、社会的奖赏,来展示给世人。核心意义在于,以此唤起世人崇敬英雄、践行善举的自觉和动力。
有趣的是,劝收奖励之事,并非孤例。2020年11月,在山东聊城,当过15年护士的卢静,在餐馆对邻座被食物卡喉的高中生紧急施救,助其脱险,荣获奖状和5000元奖金,全网劝卢静收下奖金:是你应得的,女侠好样的!
这样的情景,足以说明社会心理层面已经对“拒奖”现象展开了思辨,产生了更为理性和直观的感受,这是一种进步。这种情境中,唯独缺乏的是好人的响应。此时此刻,人们对于彭清林的劝说,反映出敬仰英雄、呵护道义的共识,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善意的终极意义:共享和激励。
就此而言,接受应得的奖励,可以让更多人看到“善有善报”的结局。这是公众所乐见的。
(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)
关键词: